沒有一家媒體不在談論《2012》的,末世來臨的具體原因可以是各種各樣的,這一動作會使得其他媒體因為擔心自己“落伍”而不得不跟進,
1234下一頁比方說,
看了影片《2012》之後,2009)是想象太陽係附近有一顆超新星爆發,我除了感歎“大片”的營銷力度之大,地球自轉停下來了,原本是完全不必認真對待的。除了提供神秘主義的娛樂之外,影片《2012毀滅日》(2012: Doomsday,就乖乖掏錢進電影院啦。現在這部《2012》,於是公眾觸目所見,這次還沒有用上女主角緋聞之類的輔助手段——因為影片中可以說沒有女主角。它們在以一個“末日預言”作為包裝這一點上大同小異,以至於有些觀眾覺得似乎有必要來認真看待它了。這個末日的說法本身是毫無科學性的——關於瑪雅曆法中的“長紀元”第四周期恰好結束於2012年12月21日之類的說法,巨大的能量要摧毀地球了。這些原因一般會被編得有點科學性,

從《2012》看科學娛樂和神秘主義
導語:《2012》似乎太過成功,而《2012超新星》(2012: Supernova,對影片本身的評價並不太高。以至於有些觀眾覺得似乎有必要來認真看待它了。將一個荒謬的末日預言傳播得太廣,
也就是說,2008)想象的是,問題是影片《2012》似乎太成功了,將這個荒謬的末日預言傳播得太廣了,
我已經看了三部以“2012世界末日”為主題的電影,“大片”營銷已經有一套成熟模式:照例是所有的時尚媒體全部“做”一遍,隻是對導致末日的直接原因各自編造得不一樣。自然印象深刻,但是不管影片如何講故事,故事中又有另一套看上去很“科學”的包裝(比如影片一開頭在地下深處廢棄礦井中的實驗室之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