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的故事

source: 一勞永逸網

author: admin

2025-11-02 08:54:42

大學時,他還得了一場腎病,差點命喪黃泉。普通人即便不念經,學著坐禪也很好,坐禪可以加深思維,把自己的感覺磨得很尖很尖,敏銳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聲息。生子、寫不完又有什麽幹係呢?人生總是半途終結的,我們隻需竭力做好每一天,力所不及的事,就交給蒼天吧。

   傍晚5點晚飯,晚飯是一天最講求的一餐,有魚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大概喝一小罐啤酒,偶爾會喝中國的紹興酒(非常喜愛)。

   晚上7點臨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飲酒,百無禁忌地享受人生。中國有個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得很有道理。

   問到鬆原泰道此生的成就與作為,他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他小時候總是病怏怏的,到成年依然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資格都達不到。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持續學習。臨出發前,天氣預報台風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

   65歲那年,他宣布《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巧,一舉成名。養家生活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在世;50歲以後,經濟底子已經奠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

   這麽一說,日珍越發好奇,進一步探詢他的生活習慣。果然,他說,他一貫注重精神養生法。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台風襲擊,全船沉沒,死了1200人。

   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務遠,做脫離常規的事;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於是他退了票,換乘另一艘船。

   精神養生法另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在漫長的傳教和寫作生涯裏,他悟出了“大道至簡”的法則。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已經見不到這三個人了,就像歌裏說的那樣。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四方講學,開專欄,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過130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

   這場悲劇震撼靈魂。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他說,死亡就像不停地行走的鍾,每一秒都存在,也許這是一本寫不完的書。寫作。

   整天呆在書齋裏,不運動,不下地勞動,不吃保健品,還飲酒、他的座右銘是:終生學習,至死方休!

我們能否來個合作相助:外麵的病由我來治,心裏的病由你來治。也許,隻能從精神層麵尋找長壽依據。

   關於精神養生法的由來,他報告了親身經曆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了腎病,氣息奄奄,卻碰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生。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轉折點,由此人生可分為兩段:50歲前,是打底子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這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了他,他開始創建信念自動樂觀地配合治療,腎病很快就好啦。從那時起,鬆原泰道覺得,他的生命是別人給的,他要學著多舍少取,回饋他人,要“用懺悔和布施之心創造天地萬物共生的世界”。為什麽?她說,她原以為,一位百歲老人會枯萎得如同核桃殼一般,沒想到鬆原泰道的麵容如此滋潤、正午12點是午餐時間,吃一碗烏冬麵,然後持續書齋生活。珍惜身邊事物、

   當日珍問他,你的長壽秘訣是什麽?他爽朗地笑起來:“哪有秘訣?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麽久!”他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father)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猝然辭世。

   我問日珍這次拜訪最大的感觸是什麽,日珍說了兩個字:感動。聽說船上有一個美國牧師,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個女人度量孩子卻沒有救生圈時,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給了女人,女人和孩子得救,他卻淹死了。

   他的精神養生法就這樣形成為。早餐過後稍事歇息,然後持續讀書、”

   在傳記《我的航跡》一書裏,鬆原泰道說,他平生所求,就是“說別人聽得懂的話,寫別人看得懂的字”。吃肉、

   於是,鬆原泰道娓娓報告他每日的起居飲食細節:

   每晚七八點睡覺(sleep),第二天淩晨3點起床,起床後對著佛像,盤腿念經一個小時。牙簽的紙袋,上麵印了一闋歌詞:“見也難,別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秋風匆匆吹過,一生隻見了這一回。

   淩晨4點開始寫作,到7點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湯一菜一碗粥。原來,日本從明治時代開始許可和尚結婚,事先百廢待興,各種宗教空前活躍,清規戒律都取消了。吃肉,鬆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創造自我最有代價的階段。

   這次康複給他一個強烈的啟示:心態康健最主要!

   去外地講學,午間到一間餐廳吃了一個便當,便當裏有一個裝筷子、   鬆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學大師,往年101歲。

   近日,鬆原泰道正在寫最終一本書《學習死亡》。這位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鬱悶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導致的。

   他意識到:一切稍縱即逝,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事先,有三個藝妓表演這闋短歌,美麗而感傷。明朗,他的笑臉如冬日陽光般溫暖,話語間有一種與天地萬物共生共榮的欣喜和感激。

   日本的和尚與我們有別,像鬆原泰道,他是龍源寺的住持,卻能像俗人一般結婚、



Copyright © Powered by     |    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的故事-L2KD8R7A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