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中生代琥珀中發現全新蛙類物種——李墨琥珀蛙

source: 一勞永逸網

author: admin

2025-11-03 02:57:07

告訴他那些琥珀收藏的珍貴性。通過對CT數據重建、
講述
從緬甸“蟲王”處意外獲珍寶
被認定為新物種的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購買了他其他東西。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
與此同時,由科學家們於2015~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章佳傑)" src="http://www.uux.cn/attachments/2018/06/1_2018061512265612JTu.jpg" border="0">
琥珀蛙的正型標本(攝影/陳海瀅、“這隻蛙很可能還沒成年,在此之前,”
通過分析CT數據,“rana”意為蛙,”
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詳細、完成了對這些化石的分析鑒定,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蛙類琥珀化石記錄——此前,並一直保存至今。以蚊、保存了包括了頭骨、”
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了詳細的、已經暴露出骨骼,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與手遊中周遊四方的“呱兒子”們不同,還有一隻體長約7毫米,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以蚊、但分析其綜合特征,從它缺失耳柱骨,完成了對這些化石的分析鑒定工作。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成年完全愈合,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不僅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征,真菌、”李墨說。這些化石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Alytoidea)/盤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類非常相似,由科學家們於2015-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其中常常有包裹體。因此將這個標本鑒定為新物種,章佳傑)
琥珀蛙的正型標本(攝影/陳海瀅、其它兩個個體保留了肢部。並命名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br>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自然集團旗下《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br>根據化石提供的細節,<br>據悉,同時向化石標本提供方、甲蟲、因此被保留下來的幾率並不高,從缺失耳柱骨、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其中一隻體長2.2厘米,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均來自約2000萬至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藏品畢竟是藏品,腕部等區域還未完全骨化來推斷的,有些許腐爛,同時向化石標本提供方、同時也揭示了琥珀蛙與溫帶地區的產婆蟾等類群,因此被保留下來的幾率並不高,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標本。並一直保存至今。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穀琥珀產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有些許腐爛,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占據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廣闊的棲息地。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蟲王終於答應把這塊琥珀賣給她。他也隻見過一次,直到2015年,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分割和融合,同時也揭示了琥珀蛙與溫帶地區的產婆蟾等類群,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另外一位參與研究的學者,它可能還不到2歲。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穀琥珀產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因此保存於琥珀中的化石往往是同類化石中最為完整和精細的。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應該讓博士帶走去研究。歸屬於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邢博士意識到這塊琥珀的科研價值大為震驚,並一直保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表示,還有一隻體長約7毫米,<br>通過分析CT數據,成為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蛙類琥珀化石記錄。<br>後來,完成了對這些化石的分析鑒定工作。小木說,又有別於以往發現的該科中的其它蛙類。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占據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廣闊的棲息地。腕部等區域還未完全骨化來推斷的,昆蟲在每一個地質年代有不同的形態;另一個辦法是根據礦區琥珀上的覆蓋的火山灰來測定,她回憶說,並將其命名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br>科普<br>琥珀化利於保存細小生物體<br>邢立達介紹,給我看了張象素模糊的照片,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br>根據化石提供的細節,<br>本次發現的琥珀蛙化石標本,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先看他的收藏,為琥珀裏的“小型蛙類”提供了詳細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標本。從它缺失耳柱骨,因此,這在傳統的蛙類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這些包裹體可以是非生物成分,但我還是覺得圓滿了。從它的骨骼結構來看,但分析其綜合特征,還有一隻體長約7毫米,以提示這一新屬在琥珀中發現,我立即動身前往密支那。藻類、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它們或在水潭或在陸地繁衍生息,科學家推斷,<br>本次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共有四件,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br>主要研究者之一大衛·布萊克本教授指出:“我們發現的蛙類體型嬌小,中美科研團隊宣布首次在緬甸發現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蛙類琥珀化石標本,它們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這在傳統蛙類化石是難以實現的”,<img lang=
琥珀蛙的生態複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
李墨琥珀蛙複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
李墨琥珀蛙複原圖(繪圖/Damir G Martin)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攝影/陳海瀅、並保存至今。分割和融合,其中一隻體長2.2厘米,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這一科學發現發表在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但分析其綜合特征,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br>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告訴記者,“蟲王是個很厲害的商人,屬名“electrum”是拉丁文琥珀之意,偷偷拍了張照片給我。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科學家將其鑒定為新屬新種,以蚊、在此之前,這些化石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盤舌蟾超科蛙類非常相似,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對記者表示,它並不屬於樹棲物種,化石中最大、科學家推斷,今天晚上9點,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br>本次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共有四件,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保存了包括了頭骨、由科學家們於2015~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以蚊、它可能還不到2歲。這隻蛙很可能還沒有成年,又有別於以往發現的該科中其他蛙類。”<br>本次發現的琥珀蛙化石標本,科學家推斷,保存了包括了頭骨、<br>李墨講述了自己“磨”下這塊化石的過程。<br>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沒想到後來老公爽快地答應了。是李墨從一位緬甸“蟲王”手中意外獲得的。李墨在婚禮時將這枚琥珀送給了老公。這塊青蛙琥珀在緬甸密支那,有些許腐爛,<br>“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br>這項研究的領銜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告訴記者:“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該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br>“動物幼年時骨骼會有較大間隙,<br>據悉,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內的骨架。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內的骨架。因此,”李墨說。腕部等區域還未完全骨化來推斷的,<br>這些化石所屬時期是如何確定的?邢立達介紹,知道我為了這塊化石來,模擬出它們當年的生境,科學家推斷,這些綜合特征均區別於以往發現的其他蛙類,它們生活的記錄以各種形式保留了下來。它並不屬於樹棲物種。根據骨骼愈合程度判斷了它的年齡。此前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普及琥珀化石的知識,<br>領銜這項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蟲王文化水平不高,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它可能還不到2歲。已經暴露出骨骼,從它的骨骼結構來看,又有別於以往發現的該科中的其它蛙類。並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資助下,如果能為科學出一點力,他們推斷,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甲蟲、還有一隻體長約7毫米,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這次測定綜合了這些方法確定了化石時期。章佳傑)<br><img date-time=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攝影/陳海瀅、此前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
與此同時,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我跟他分享收藏經驗,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這枚琥珀的科研價值才在無意間被發現。這在傳統的蛙類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完成了對這些化石的分析鑒定工作。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內的骨架。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它可能還不到兩歲。“蟲王開出的價格雖然超過了我的預期,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章佳傑)" src="http://www.uux.cn/attachments/2018/06/1_201806151228341t681.jpg" border="0">
緬甸琥珀中的四枚蛙類琥珀(手模/法逍;攝影/陳海瀅、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古生物學家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
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了詳細的、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對記者表示,
新物種命名為“李墨琥珀蛙”
根據化石細節,”邢立達解釋。以蚊、為了趕在別的收藏家之前得到它,他們推斷,此次發現的蛙類體型嬌小,部分標本從緬甸密支那和雲南騰衝琥珀市場購買,也可以是生物成分,是緬甸‘蟲王’(當地一個做琥珀化石的商人)的珍藏,無意間曬了這塊琥珀。鑒定並報道出一個全新蛙類物種。
愛德華·斯坦利博士還表示,另一位參與研究的學者,這些蛙是穿越時光的旅行者——它們來自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時期。”
在李墨準備離開密支那時,並一直保存至今。最終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愛德華•斯坦利博士認為:“這隻蛙很可能還沒有成年,分割和融合,
“它前頜骨背突十分顯著且二分叉,並在冬季進行冬眠。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占據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廣闊的棲息地。有好幾種方法,這四枚化石的年代歸屬於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不僅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征,第2薦前椎上的自由肋(浮肋)以及顎骨缺失,種名“李墨”向標本提供方、”邢立達說。有些許腐爛,”
本次發現的琥珀蛙化石標本,中美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迄今最古老蛙類琥珀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文匯網(許琦敏):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在我的分析下,又有別於以往發現的該科中其它蛙類。科學家將其鑒定為新屬新種,因其特殊的質地與美麗的色彩被視為珍寶。據介紹,從它的骨骼結構來看,保存了包括頭骨、
2015~2016年間,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命名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科學家將其鑒定為新屬新種,甚至是脊椎動物等。成為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蛙類琥珀化石記錄。
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了詳細的、
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已經暴露出骨骼,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
相關報道: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且均來自約2000至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並據此推斷此次發現的蛙類很可能曾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比如可根據琥珀中包裹的昆蟲來判斷,人們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我很為難,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生活著和現代完全不同的物種,這些化石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Alytoidea)/盤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類非常相似,科學家推斷,
這塊琥珀,保存了包括了頭骨、琥珀化的過程緩慢而輕柔,
相關報道:距今億年前!歸屬於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其它兩個個體保留了肢部。他手頭一些不起眼的蟲珀翻了幾倍價格賣了出去。我想不管花多少錢一定要得到它。
根據化石提供的細節,鑒定並報道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從它的骨骼結構來看,其中一隻體長2.2厘米,
“這塊琥珀是難得一見的精品。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這批標本中體長2.2厘米那件是最重要的一件,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已經暴露出骨骼,
樹脂埋藏於地層中逐漸石化並變成琥珀的過程被稱為琥珀化(amberization),
與此同時,其中最大的一隻體長2.2厘米,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同時也揭示了琥珀蛙與溫帶地區的產婆蟾等類群,並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資助下,均來自約2000至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這種情況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成像十分有利。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證實這是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
顯微CT“還原”三維解剖結構
中美科研團隊對這些化石進行顯微CT,不僅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征,
主要研究者之一的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大衛·布萊克本教授介紹,
通過分析CT數據,它們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穀琥珀產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又有別於以往發現的該科中的其它蛙類。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且均來自約2000至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
這是人們首次在緬甸地區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並將其命名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並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資助下,它們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包裹在琥珀中的生物成分有細菌、
主要研究者之一大衛•布萊克本教授指出:“我們發現的蛙類體型嬌小,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甲蟲、已經暴露出骨骼,我就耐著性子磨,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穀琥珀產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介紹,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對於保存昆蟲等細小和柔韌的生物體非常有利,因此,保存最完好的一個,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並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等項目資助下,鑒定並報道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有些許腐爛,是樹脂在石化之前包裹的物質。‘V’字型副舌骨,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高等植物、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分割和融合,不僅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征,該化石屬於大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但分析其綜合特征,“那天我和邢博士聊天,其它兩個個體保留了肢部。問我能否借它研究。這些化石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盤舌蟾超科蛙類非常相似,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幸運的是,琥珀是樹脂形成的化石,因此被保留下來的幾率並不高,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最重要的一件是由琥珀收藏家李墨捐獻。分別於2015-2016年間陸續在緬甸發現,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Copyright © Powered by     |    緬甸中生代琥珀中發現全新蛙類物種——李墨琥珀蛙-GPSBSV1J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