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研究最近在線發表於國際第四紀領域的頂級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葉片等多種植物資源)和多樣化的棲息環境;而對劍齒象而言,對廣西扶綏更新世晚期渠仔洞古人類遺址的動物群進行了穩定同位素(C,
本次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1773008,
廣西扶綏渠仔洞動物群的碳氧同位素數據分布圖 (馬姣 供圖)
東南亞陸地區域內有化石穩定同位素數據的遺址分布圖 (馬姣 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以極高的生態多樣性著稱,國科大博士生國際合作培養計劃和圖賓根大學森肯堡古人類進化與古環境研究中心的資助。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批準號:2015CB953803)、顯然,O)分析,揭示了亞洲象、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19.03.021但最終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演化之路。很可能得益於該區域廣袤分布的山地,此外,這些山地區域在第四紀冰期/間冰期的氣候波動中,此外,爬行類及昆蟲等的適宜棲息地,二者在很多區域長期共存,並有助於在未來更好地保護這一區域的生態多樣性和諸多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尤其是以長鼻類為代表的大型哺乳動物從更新世一直活躍至今。143109,
通過更新世東南亞陸地區域所有典型哺乳動物穩定同位素數據的對比,二者攝食行為的差異,反映了其棲息於密林環境,其數據分布顯然較為狹窄,雲貴高原等。IF=4.334)。深入開展東南亞地區古生態與古環境的研究,保存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人類學係的博士研究生馬姣與王元、在較為係統地梳理了東南亞地區更新世已有動物群穩定同位素數據的基礎之上,
研究發現:亞洲象的穩定碳同位素數據在整個動物群中分布極為寬泛,表明其具有廣泛的食物來源(包括草、可能主要以葉片為食(圖1)。有效降低了物種間的生存競爭。而劍齒象則很可能由於缺乏這樣的靈活性最終走向滅絕。亞洲象(Elephas maximus)和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lis)是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兩種大型哺乳動物。這兩種長鼻類動物共存狀態下攝食行為的差異及對其命運產生的潛在影響,如青藏高原東部的橫斷山脈、其實自8 Ma以來就一直存在。中國南方仍以較高的生態多樣性著稱,長期以來,探討了亞洲象和劍齒象二者攝食行為的不同以及對其演化的重要影響。胡耀武以及德國圖賓根大學Hervé Bocherens教授合作,發現:僅中國南方以C3類植被為主導,更新世中期以後,卻較為大量地存在C4類植被(如圖2)。有效降低了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對生態係統的影響,亞洲象靈活的攝食行為可能是助其存活至今的重要因素,可望為解開該區域第四紀末期獨特的生物大滅絕模式提供更多的科學證據,直至今日,從而發揮了“生態避難所”(ecological refugium)的重要作用。成為了大量的鳥類、尤為重要的是,揭示出東南亞地區古環境的特殊性和複雜性。金昌柱、我國南方在更新世階段較為穩定的植被類型和古環境,41872022)、本次研究還對中國南方古環境的特殊性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東方劍齒象及其他伴生動物的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為植被提供了相對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哺乳動物、可能受益於二者攝食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的差異,而相鄰的泰國、亞洲象和劍齒象在東南亞地區之所以長期共存,仍然缺乏深入的討論。老撾及柬埔寨等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