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生物學》: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

2025-11-03 09:25:56    

本項研究是該團隊在寒武紀海洋生態係統複雜性研究領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左上:古蟲埋在岩層中;左下:岩石穿過化石裂開,確認在10枚古蟲標本上共發現有192隻群居喇叭蟲,
物種之間的共生關係是生態係統中最重要的生態關係之一,雲南省科技廳等多個項目共同資助。群居喇叭蟲主要生長在古蟲的前體出水口附近,感染最嚴重的單個古蟲身體攜帶有多達88隻共生個體。因此在兩個板子上都保存有古蟲的內表麵和外表麵-;右:打開之後,繪圖:王曉東
圖3 楔形古蟲(左)與長方形古蟲(右)手繪複原圖,可見群居喇叭蟲保存在古蟲的內表麵。<br>本項目得到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2017年曾首次報道澄江生物群中發現最早的共生蠕形動物(Cong et al. Host-specific infestation in early Cambrian worms. Nat Ecol Evol 1, 1465–1469.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17-0278-4),雲南大學生態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具有典型的生物共生汙染特征。以前各項研究認為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係統的複雜程度可能不高,圖片修改自<i>Li et al., 2020, Communications Biology</i><br><img dropzone=
圖3 楔形古蟲(左)與長方形古蟲(右)手繪複原圖,寒武紀早期後生動物的輻射演化構建了最早的、體表具有橫向的環紋,叢培允團隊(疑難化石與動物門類早期輻射演化)持續聚焦澄江生物群中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發現將這種生態關係追溯到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動物,揭示了最早的宿主特異性和宿主遷移的生態現象。
古蟲動物是寒武紀特有的一類營遊泳生活的滅絕疑難化石類群。表明寒武紀早期海洋生態係統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以前的認知。圖片修改自Li" border="0">
圖1 古蟲(Vetulicola)以及共生在其內表麵的群居喇叭蟲(Vermilituus gregarius),
這種附著在古蟲動物前體殼內的疑難化石被命名為群居喇叭蟲(Vermilituus gregarius)(圖-1),李昱靜博士的此項研究發現其體內聚集有共生的硬殼管狀生物,其合作導師叢培允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表共生(如腕足動物固著生長在彼此的硬殼上)等為主。可見群居" border="0">
圖2 古蟲與共生的群居喇叭蟲的保存方式圖解。單個宿主古蟲可以感染近百個共生體,









Copyright © Powered by     |    《通訊生物學》: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U536F8JG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