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人曾是兩個不同的人類種群的後代 10000年前農業出現後兩個種群開始融合

source: 一勞永逸網

author: admin

2025-11-03 02:29:53

也是其他遷徙的可能起源地。但團隊發現有跡象表明,哥本哈根大學的遺傳學家Martin Sikora補充道:“我認為關於前新石器時代有人類定居的區域,可能無法代表更廣地區的情況。
以上研究結果讓研究人員相信,這表明東亞的農業可能是通過農民和狩獵采集者的融合進行傳播的。
當代東亞人基本都是5-10萬年前離開非洲的古人類的後代。她還表示,
黃河流域的農業群體也曾向西遷徙。但也與古代福建群體有著不同程度的關係(與中國南方群體的關係最近)。”他對付巧妹的研究評價道。
這項結果於5月14日發表在《科學》上。但研究人員對於影響了當前17億東亞人基因組的古人類遷移卻了解得很少。付巧妹團隊發現,福建省奇和洞考古遺址出土的一具迄今8400年的骨架。都和東南亞以及日本沿海地區的古人類具有部分相似祖源。付巧妹說:“那說明整個東亞沿海區域是一個重要的遷移地點。這兩個地區的人類群體存在遺傳差異。這個群體起源於中國南方。論文於 3月25日發布在bioRxiv預印本服務器上。西部歐亞有中東血統的農業群體從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歐洲的狩獵采集者[3]。<br>付巧妹是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名群體遺傳學家,3月發布的另一篇預印本論文則分析了整個東亞地區將近200例古基因組。報道了這一結果的研究一共分析了191個東亞古人類個體,該地區是水稻馴化的中心,”Reich和他的團隊發現了類似的聯係,他帶領的一支團隊分析了黃河流域已有5000年曆史的20個個體的基因組,首先要做的是對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早期農業人群的DNA進行測序,她帶領的一支團隊分析了9500-300年前生活在東亞(包括如今中國所在地)的24個個體的基因組,<br>中國東南方的祖先則擴散得更遠。來源:吳秀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br>(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Nature自然科研:古基因組學開始揭示東亞曆史了。新石器時代的台灣居民很有可能來自大陸的南部地區。來源:吳秀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福建省奇和洞考古遺址出土的一具迄今8400年的骨架。之前隻發布過為數不多的來自東亞的古人類基因組,對東亞地區有過哪些影響。大部分基因組來自中國東北部黃河流域以及相距1000多公裏的中國東南部福建省的考古遺址。這兩個種群便開始了融合 。
秦嶺認為付巧妹研究的中國古南方人群居住在一個與外隔絕的區域,這與古基因組研究在西部歐亞的發現不一致,付巧妹的研究則表明,此前的古基因組研究記錄了這些祖先從東亞向大洋洲的擴散[4],研究分析了24個中國古人類個體的基因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考古學家Matthew Spriggs認為這個結論站得住腳。發現他們與當代藏族人有關係。付巧妹團隊並不完全清楚兩組群體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基因交流的,
南北差異
付巧妹團隊發現,而從大約 10000年前農業出現後,大家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最早出現在這些區域的現代人究竟是誰?”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係,
遠方親戚
研究還揭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遠距離聯係。但久而久之,古基因組學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地認識東亞早期曆史。他們認為這或許能證明現代人最初是在東亞沿海地帶定居的。研究還揭示了中國南方和南太平洋古人類之間的關係,這或能為了解人類如何來到東亞定居提供線索。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群體遺傳學家David Reich是付巧妹團隊的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新石器時代的福建人群以及台灣海峽的島嶼人群與遙遠大洋洲的瓦努阿圖的古代島民關係較近。很多東亞人曾是兩個不同的人類種群的後代,無論在東北還是東南地區,倫敦弗朗西斯·克裏克研究所的群體遺傳學家Pontus Skoglund希望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在東亞定居的第一批智人是否曾與已經滅絕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發生過基因交流。
北京大學考古學家秦嶺說,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某些關鍵事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約10000-6000年前),根據首批針對東亞地區的大規模古人類基因組研究,“我很高興能看到這篇論文。比如徹底改變了西部歐亞人群基因構成的農業傳播,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沿海附近定居的人群,到5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考古學和遺傳學證據表明,北方遺傳特征已經開始擴散到中國的東南方。南太平洋遷徙人群與台灣古人類有關係,兩個群體開始混合:當代中國人的祖先來源主要是北方群體,



Copyright © Powered by     |    東亞人曾是兩個不同的人類種群的後代 10000年前農業出現後兩個種群開始融合-BCOAENZ8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