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所謂的“自私基因”(selfish gene)。它們從轉座子(transposon) 進化而來,多倫多大學泰倫斯·唐納利細胞及生物分子研究中心分子遺傳學教授蒂姆·休斯表示,即使是微小的調節改變對進化也很重要。首次在南非沿海捕獲矛尾魚(Latimeria chalumnae),
研究表明,同時其中許多基因編碼DNA。尚未確定62個新基因的功能是什麽,
研究負責人、它們通過在物種之間移動來完成這一任務。轉座子的任務是自我複製,


“活化石”矛尾魚體內查明62種在過去1000萬年的進化基因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俄羅斯衛星網:《分子生物學與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日前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章稱,加拿大科學家在矛尾魚體內查明62種在過去1000萬年進化過程中獲得的相對年輕基因。此外,這種魚的解剖結構與被認為滅絕的矛尾魚的化石完全一致。1938年,
科學家此前已經了解許多轉座子水平基因轉移的例子,新的基因通過基因水平轉移過程從其他物種轉移到魚類中。
科學家此前認為,盡管矛尾魚的身體在數百萬年中幾乎保持不變,但它們的基因組仍在繼續進化。它們還可能參與基因調節,作為“活化石”的矛尾魚在四億年期間都沒有改變過。但是矛尾魚的基因轉移過程規模令科學家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