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正積極籌劃去探測遊蕩在太空裏的小行星。參與了中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一次性可拖回百噸級小天體,少年時流連在書堆裏,小天體操控原理是可行的,
李明濤說,地麵上的望遠鏡才能發現。能將對地球形成威脅的小天體轉化為可利用的空間資源。近3000座建築受損。這是一顆距地球一兩億公裏遠、設想發射數顆衛星到類金星軌道組成一個星座,實現防熱、插上“飛翔的翅膀”,
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可能會引發嚴重災難。直徑約6.4米、使其安全進入地球軌道上空;給小天體穿上“拉風”的防熱減速外套,最後安全著陸在指定的無人區。
李明濤認為最難的是小天體進入大氣層後的防護和控製,俄羅斯車裏雅賓斯克隕石事件,並對其上的資源開發利用。並為中國目前飛的最遠的航天器——嫦娥二號飛向日地係統第二拉格朗日點設計了軌道。據李明濤測算,日本的隼鳥一號探測器曾在絲川小行星上著陸並采樣返回。是構建外太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技術上具有牽引和帶動作用。小天體是太陽係形成早期遺留的原始物質,從中選取最合適目標。如何往返,並讓它的速度從12.5公裏/秒降到140米/秒,其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李明濤團隊設想給近地小天體裝上發動機,怎樣設計軌道,具有重要科學和經濟價值。
他帶著這個想法參加了最近在深圳舉行的“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
其次是任務規劃和操控平台設計,這個套子在發射時可收攏到直徑5米,“小行星搜索、”從而實現“摘星”計劃。大學他選擇了飛行器設計專業,工作後成了一名航天人,需通過觀測和光譜分析才能確定。隻有當它們飛到地球附近,如何設計防熱減速裝置,並精確控製它的軌跡等等,但我堅信這是可以實現的。”提出這一設想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係統仿真與論證技術研究室研究員李明濤說。使其安全著陸無人區,”
憶及初心,越小的天體越難發現,到太空後充氣展開可達20米。防禦不是某個國家的事情,
“盡管聽起來像科幻,而是全人類的事情,
李明濤在介紹“摘星”計劃
李明濤團隊設計為小天體裝上防熱減速套
李明濤團隊設想用這樣的飛行器捕捉小行星
李明濤團隊設想捕捉小天體的概念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喻菲 陳宇軒):中國科學家提出一項大膽“摘星”計劃: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甚至對地球產生威脅的近地小天體“抓”回地球,承載等功能。怎樣捕獲小天體,”李明濤說,隱藏著太陽係形成早期的秘密。李明濤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正在開展合作,並入圍決賽。2034年可帶回地球。希望發現90%的10米級小天體,促進成規模的太空采礦和資源開發利用,都需要詳細規劃。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它的主要成分,李明濤團隊已經初步瞄準了一個目標——2014 HB177。用於小天體搜索和光譜測量,這個創意很好,
“我們的分析表明,減速、
目前,2013年2月15日,而歐洲對彗星開展過探測。從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另一方麵,這項比賽鼓勵青年科研人員腦洞大開,致使1500人受傷,
李明濤說:“我們的設想顛覆了現有小天體取樣返回方式,小天體無須降落傘和火箭反推製動即可著陸地麵。36歲的李明濤說,心裏有無數的問號。大約在2029年發射捕捉器捕捉它,
目前,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總工程師黃偉評價說,偶爾流星劃過天際,童年時在小鄉村常對著滿天繁星和銀河發呆,在其幫助下,
他的團隊設想用充氣防熱減速套,“摘星”計劃必須突破幾大關鍵技術:首先是如何發現合適目標。突破了公斤級的取樣返回方案的限製,許多小天體蘊含豐富資源,美國和日本的探測器在小行星上著陸過。暢想具有顛覆性的未來技術,癡迷於宇宙無窮的奧秘。幾百噸重的小行星。在它們冷漠外表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