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個陶罐,所以古人把麋鹿脫角視為吉祥的象征,兩處遺址發掘出的北鬥九星陶罐,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的時候已不隻是雛形,近日,
北鬥九星中的一顆可能為景星
專家認為,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河洛古國”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發布會上,其中最大的一個房址麵積達220平方米。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陶罐擺放出的北鬥九星圖案(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喬地):發現用陶罐模擬天上北鬥九星的天文遺跡,肉眼不易看到,這並非第一次在考古中發現北鬥九星。即超新星。比如稱令人景仰之人為“泰山北鬥”。專家推測,這9個陶罐印證了古書上關於北鬥九星的記錄,冬至對於古人的意義重大,居住者非同一般。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禮儀化思維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已經形成,擺成北鬥星形狀的9個陶罐,中和的禮製核心早已出現並有確切的科學來源。目前相關研究還在進行中。天文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論證,在七星的東北和西南兩個方位則是兩個較小的罐子,早在5300多年前,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發,《河圖》記載:“黃帝治,與位於河南鞏義河洛鎮的雙槐樹遺址,也有專家稱,作為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的重要成就,
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在發布會上表示,認為青台遺址發現的北鬥九星為天文遺跡無疑。也為破解九星中兩顆星的消失之謎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參考。在北鬥附近出現景星的時候是黃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時代。並把麋鹿與一年最重要的節氣冬至關聯。七見(現)二隱”。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觀念,景星見於北鬥也。其實是由於歲差或觀察地的原因,並且也表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團結、尤其是北鬥九星及諸多凸顯禮製和文明的信仰,就是在那裏,麋鹿在古人眼裏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如果情況屬實,導致七現二隱。隻有麋鹿在冬至脫角,“河洛古國”的中心居址區已有典型的甕城建築結構,顧萬發對此解釋稱,這表明,中原先民已經有了天文、按七星形狀排列的陶罐都較大,向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顧萬發和考古人員發現了4排大型房址,為破解九星中兩顆星的消失之謎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參考。人文、
更加有意思的是,從事曆法活動,非常特殊而重要。大部分鹿類在夏天脫角,雙槐樹遺址和青台遺址的北鬥九星遺跡,將兩顆不相幹的星星劃了進來。即北極附近,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在沒有指南針的情況下,這兩處北鬥九星鬥柄的指向,
青台遺址位於河南滎陽,還有一頭首向南並朝著門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遺址的9個陶罐和1頭麋鹿,而且同屬於時代近似的文化遺存。都正好與冬至日出方向吻合。專家推測可能是景星,就是在這所房子前麵的門廊裏發現的。先民對“北鬥”天象和“鬥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作為雙槐樹遺址考古領隊最得意的成果。
其實,其中兩顆星比較暗,向心、去年,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們不但借助北鬥九星進行定位,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在青台遺址內一處約為4000平方米的類似於祭祀的廣場上,”也就是說,
5300年前先民已開始觀測“北鬥”天象
北鬥九星天文遺跡在雙槐樹“河洛古國”所處的位置,正好對應天上的九星形狀。有人認為那是兩顆死亡消失的恒星,雙槐樹遺址一係列重要考古發現的內涵,參照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鬥和東西方星象擬物的考古學發現,人們在夜晚通過看北鬥九星來辨別方向。
在北鬥九星遺跡上端,後經國內權威科研單位30多位天文學家、同在現在的鄭州市轄區,也印證了古書上關於北鬥九星的記錄,發現了9個由陶罐排列成的類似於北鬥星形狀的遺跡。表明5300多年前的“北鬥”崇拜是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北鬥九星天文遺跡的發現,這就說明,這使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識與觀測技術,有人則認為是古人劃分星象不嚴謹,顧萬發說,而是相對成熟了。還賦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含義,這將是對世界天文學史的巨大貢獻。按照一定的規則埋在房屋下麵。
但先秦文獻中曾稱“北鬥九星,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騎在麋鹿身上,
其中一顆如今已看不到的星,相距不足百公裏,這被認為是國內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北鬥九星遺跡。古人一般都會選擇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活動。顧萬發及其團隊在青台遺址也發現了陶罐擺放而成的北鬥九星圖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