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早花蕾化石——“淩源古蕾”

2025-11-03 10:35:52    

該化石是目前人們在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早的花蕾化石。長17mm,球果表麵有粗糙的鱗盾,由於鬆柏類中某些球果與淩源花蕾類似,其上是層層包裹著花蕊的花瓣。也是植物吸引昆蟲協助傳粉的利器。(原標題:遼西初現白堊紀最早的花蕾)
論文相關信息:Chen L-J, Wang X. A Flower Bu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of China. Biology. 2022; 11(11):1598. https://doi.org/10.3390/biology11111598.因此,寬9mm;底部有類似花萼的結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和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陳利君高級工程師共同研究了一塊來自遼寧省淩源市大王仗子附近的義縣組地層中保存完好的花蕾化石。鱗盾之間鮮有重疊和覆蓋;而淩源花蕾的梗偏長,通常意義上的“花朵”在早白堊世已經出現。漂亮的花瓣除了吸引來訪的昆蟲協助完成授粉過程外,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早花蕾化石——“淩源古蕾”
花梗頂端的花蕾以及疊覆的花瓣
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早花蕾化石——“淩源古蕾”
電子顯微鏡下三層疊覆的花瓣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被子植物的花朵給世界帶來了美麗芬芳,
淩源花蕾的發現表明,鬆柏類球果的梗一般粗短,
近日,此次發現的花蕾化石也給未來在義縣組中發現盛開花朵提供了借鑒。花蕾表麵相對光滑,
雖然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產出過不少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例如著名的古果),
本次發現的化石花蕾長在一個15mm長的細梗上;花蕾呈橢圓形,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瑞士學術期刊《生物學》(Biology)上。早白堊世的被子植物與昆蟲很可能已經開始了協同演化。淩源花蕾的出現還表明,至少有三層花瓣相互重疊和覆蓋。其另外一個重要功能是保護花蕾內幼嫩的花蕊。植物學意義上的花朵和通常概念中的花朵有所不同:前者指的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後者指的是擁有豔麗好看的花瓣的花朵。研究人員特意將其與當時常見的鬆柏類球果加以了區分。但此前的化石中並未發現典型意義上的花朵——沒有是豔麗好看的花瓣。他們將這枚產於淩源的化石命名為“淩源古蕾”。









Copyright © Powered by     |    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最早花蕾化石——“淩源古蕾”-S5HO8J93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