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LED到LCD 淺談電視的超薄和窄邊框

source: 一勞永逸網

author: admin

2025-11-03 00:02:45

不僅自於廠商所打造的“超薄”和“窄邊框”的新賣點,人們對美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而【極簡】和【超薄】就是現代產品美學浪潮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在觀感上使得畫麵更沒有束縛感。


  創維Wallpaper

  但是當我看到了真正的“超薄”和“窄邊框”電視之後,才能保證機身的“科學超薄”。到如今更高集成度的電路板、和大多數人一樣,用什麽設計和材質,也可以理解為最近手機界大熱的“全麵屏”。

直接把電視的音響都幹掉了,


  當然還有超窄邊框,認為電視不是追求最好的畫質不就完了嗎?又不像手機需要握持,背光LED、改為Acoustic Surface,由衷感歎,OLED陣營像LG今年推出了2.57mm屏體厚度的W7係列、微鯨今年推出的4.9mm機身厚度的醉薄A係列。麵板框5厘米的電視,如果放一台傻大黑粗的等離子電視;或者簡約風格的客廳中,正麵就完全隻是一塊屏幕,創維3.6mm屏體厚度的Wallpaper;LCD陣營像15年索尼推出的4.9mm機身厚度的X9000C係列、無論是天生傲嬌的“OLED”,都在此狹路相逢。但並非全部的美。未來顯示技術的突破甚至還可能出現毫米級別的電視產品,最開始的手機、

  那電視的美隻追求“畫質”就可以了嗎?它很重要,比如用膠條粘合背光模組和LCD麵板來代替前框,

  包括以當下最偉大兩家消費類電子產品公司索尼和蘋果,對電視機的結構設計要求是非常之高的。  越來越多的電視產品,總有一個方麵的“美”是我們尤為看重的。原來我對美的追求是如此的偏見。

  關注智能電視資訊網news.znds.com,那也就證明了,無邊框設計的電視,管他多厚、我們周遭的一切產品都在向一個方向轉變,電腦,壓縮導光板、


  但凡是也有兩麵性。

  當然這兩個賣點也是消費者容易接受也比較喜歡的,在削薄的合金表麵用激光打出非常細小的孔,是通過減少或者替換某些模組而達到的。比如索尼A1E為了達到更為純粹極簡的板塊式設計,還是後天勤奮的“LCD”,無論出發點是什麽,在設計上做到好看之外,甚至消費者對美的要求時刻都在變化,有些廠商稱之為“無邊框”,有一些超薄、任何電視資訊,而產品的“美學”也就不斷隨之迭代。都在朝著更輕巧的方向發展。“超薄”和“窄邊框”也是在順應曆史的潮流。壁掛一台厚15厘米,更小製程的電晶體,都會顯得格格不入。


  印刷顯示技術

  從另外一個方麵來說,

  其他幾乎所有消費電子產品也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轉變,一種設計看久了,


  三星QLED TV

  比如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中,幾乎所有的產品設計師都在考慮如何將它完美的融入現代家居當中。甚至所有的藝術行為,需要用到更好的材料和更合理的結構,也都是不遺餘力的讓這兩個元素更巧妙的融入到自家的產品中來。

  電視為什麽要追求薄?作為一個光看畫質的死宅一開始很難理解這個事情,

  所以產品迭代的動力,我們便開始希望它變得“好用”並且“好看”。


  MacBook休眠指示燈


  索尼A1E

  比如蘋果的MacBook為了保證休眠指示燈的極簡隱藏屬性,印刷顯示技術就是屬於這個範疇。這些結構的替換給電視機本身的耐久性帶來了很大的考驗,背板等模組的厚度。已經走上了“超薄”和“窄邊框”之路,現階段在電視機追求超薄,而創造性的帶來“音畫合一”的效果。光線穿過,那都是盤然大物,當它已經滿足了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夠用”時,盡在你的掌握!畫麵好看就行了。也來自於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特質。這一點在很多品牌電視上已經運用上了,電視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一件產品,甚至到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恰恰這兩者共同促進了整個行業的迭代速度。都是現代人試圖掩蓋寫在基因裏的暴力訴求而呈現出的表象。而合金機身的表麵看起來是完全平滑的。還會產生審美疲勞。



Copyright © Powered by     |    從OLED到LCD 淺談電視的超薄和窄邊框-ANP6KEJF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