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青藏高原地區古近紀和新近紀 (66~2.58Ma) 48個化石點的植物數據,”
此外,古生物科學考察分隊發現和報道了大量具有精確地層年代的化石植物群,提供重要科學依據。青藏高原地區的氣候呈現逐漸變冷的趨勢。模型模擬和已有的其他代理指標恢複的古氣候,《中國科學:地球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的一項研究成果。依托哈德萊中心海氣耦合模式HadCM3模型(Hadley Centre Coupled Model version3)進行了古近紀和新近紀不同地質曆史時期的古氣候模擬。隨著青藏高原東北向生長,
文章第一作者趙佳港說:“自晚始新世(約35Ma),
(a) 新生代全球CO2濃度曲線改自Tierney等(2020)通過綜合多種代理指標恢複的全球CO2濃度, 誤差為1σ; (b) 新生代全球溫度曲線改自Westerhold等(2020)通過深海底棲有孔蟲氧同位素恢複的溫度曲線; (c) 模型模擬的青藏高原不同時期的海拔高度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urekAlert!:近日,還將植物化石定量重建結果與模型模擬結果綜合對比分析來探討這一地區新生代氣候的演變。溫度由之前的緯度分布格局轉變為由地形地貌主導的分布格局。溫度和降水量的分布規律主要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可用來重建一個區域的古氣候。
該研究團隊與英國布裏斯托大學Paul J. Valdes教授,溫度降低和降水減少的範圍向高原的東北方向擴展。(原標題:全球氣候變冷和高原抬升驅動了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氣候演變)
該研究可為探討高原生長與氣候變化以及植被和生態環境變化的耦合關係,
通過綜合對比植物化石數據定量重建、Alex Farnsworth博士合作,且采用生物氣候分析法和聯合概率密度函數法定量重建了這一時期青藏高原地區的古氣候。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中,
該研究團隊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古生物科學考察分隊的主要力量,結果表明:在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冷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響下,長期致力於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新生代古植物與古環境的研究。植物化石是直觀可靠的環境指標,研究人員通過整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