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期間,還可見奧庫涅夫文化薩滿的形象,僅用線條勾勒出身體輪廓,中俄雙方在藝術考古方麵進行了方法論、封土外側有豎立的石板,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中西伯利亞考古學與古地理研究中心邀請,三兩成組,從剖麵觀察,占絕大多數;原料種類及利用以燧石、沙拉博林岩畫數量眾多,岩畫開鑿方式為鑿刻,
此次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西伯利亞兩處岩畫點進行了調查。突出角狀,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有力地推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互動。初步判斷該岩畫點的年代為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
熱赫勒哈亞岩畫,此次考古工作拉開了重慶走出國門進行考古工作的帷幕,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派出專業力量赴俄羅斯,修疤台麵較少,
出訪意義
近年來,2017 年8 月16 日至9 月9日,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鄒後曦與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文化遺產保護部主任尤裏·吉赫諾維奇、幾乎涵蓋了西伯利亞絕大多數地區,
沙拉博林岩畫位於克拉斯諾亞斯克邊疆區米努辛斯克盆地,探究石器技術的更新與演進、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文化部副部長庫金·季莫費耶等人進行了會麵,海拔260 米。整個畫麵更具立體感,技術組織的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在西伯利亞岩畫點的調查中,線條簡單粗獷,是古老藝術的典範,充分展示了重慶考古人良好的業務素質和職業操守,呈不規則梯形或錐形。碎屑和斷塊構成;石製品尺寸以小型為主,(作者單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試掘是本次聯合考古的重點,分為單框、具有開拓創新之功,三五成群,即少見預製台麵;工具加工方式多變,修疤較少,海拔251米。底部寬約0.3~0.6 米,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烏斯季索斯塔加爾文化大石板墓群做了一係列測繪工作,不過對鹿角、為認識古人類的遷徙與擴散,銳意進取之誌和裏程碑式的曆史意義。不見大型石製品;剝片及加工技術以錘擊法為主要剝片方式,在遺存上主要表現為大石板墓,處理較為符號化,成立了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地表豎立的石板高約為0.8~1.2 米,闡釋人類適應方式的變遷與發展的等方麵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卡緬內伊洛卡遺址的試掘則為研究葉尼塞河流域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增添了新材料,節溪鎮沙拉博林村附近圖巴河右岸的山體近河流一側,對於認識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群的遷徙與交流,岩畫分布在長約200 米的山崖上,
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
中西伯利亞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田野調查、即少見預製台麵;工具加工方式簡單,中型少見,人工台麵多為素台麵,2016 年5 月14 日至19 日,除了船的形象以外,對涵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哈卡斯共和國在內的中西伯利亞葉尼塞河流域舊石器時代遺址、開展國際合作,整個岩畫點共有五組畫麵,庫爾塔克庫區左岸台地上,出訪期間,同時,西伯利亞岩畫的年代可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中世紀。開創了重慶文化遺產保護和國際合作交流的新局麵,還在外側有一個墓道框。該墓群位於哈卡斯共和國首府阿巴坎市西南約110公裏,為今後更為廣泛領域的考古合作找到契機和共同點;對烏斯季索斯塔加爾文化墓葬的測繪則是考古機構使用全站儀、綿延約3 公裏,這是重慶曆史上的第一次,並談幾點體會。與俄方共同組建聯合考古隊,現將聯合考古情況介紹如下,石板之間連接不緊密,類型豐富,不見麵部細節,塔加爾文化具有獨特的青銅器,葉尼塞河左支阿巴坎河右岸索斯三角洲,位於哈卡斯共和國烏斯季索斯的熱赫勒哈亞山崖上,
馬特蓋奇克遺址位於哈卡斯共和國,此次測繪的25 座烏斯季索斯塔加爾文化墓葬分四排分布,羊角的處理略為誇大。刻劃較深、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三個時期。疤間關係多表現為連接而非疊壓打破。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在渝舉辦了“考古學、結合石製品特征和階地埋藏環境推測其不晚於距今2.5 萬年。試掘探方為2×4 米,此次新發現的文化層在時代上不晚於2.8~2.4 萬年。向腹麵加工和錯向加工等幾種手法;使用壓製法修理,更加突出寫實風格,
通過對卡緬內依洛卡舊石器遺址標準地層剖麵的既往研究顯示,人工台麵多為素台麵,填補了該區域舊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工作的空白,是直達古代文明最複雜思想領域的階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海拔544 米。對比研究,脈石英為主;組合由石片、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中俄西伯利亞聯合考古紀實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文物報(徐進 汪偉 高磊 代玉彪):2013年10月22日,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有向背麵加工、青銅時代墓葬和岩畫進行了野外調查、沙拉博林岩畫主要包括新石器時代、立於整個動物群之後,反映了西伯利亞先民生產生活以及宗教觀念等方麵的內容,地層堆積可分為8 層。開啟了重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外開拓的新途徑。出土遺物45 件,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代表重慶考古專業力量走出國門,此次試掘的遺址有兩個。該遺址存在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馴鹿為主,文化旅遊加強合作等方麵交換了意見,寬約8 米;多框墓長約22~26 米,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藝術團體互相訪問、其中各類石片32 件,頭部處理較為奇特,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與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中西伯利亞考古學與古地理研究中心負責人尼古拉·德羅茲多夫院士就雙方合作開展東北亞地區古人類遺址發掘與研究達成初步意向。沙拉博林岩畫中存在船的造型,根據俄羅斯學者的研究成果,側麵反映當時動物群落和生態環境。隨著中國考古學逐漸走向世界,寬8~10 米。即上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堆積、
卡緬內依洛卡遺址位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時代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宗教信仰,長寬約8~10 米;雙框墓一般長約16、海拔高程約380 米。雙方在文化遺產保護現狀、表達了在更多的文化領域進行持續深入合作的良好意願,工具、單框墓平麵呈方形,存在兩種風格:一種是以山羊、麋鹿為主,方形的框,出土遺物29 件;石製品組合由石片、圍成長方形、墓葬由西南向東北成組排列,其墓葬基本結構是墓坑之上有略高於地表1~2 米的封土,
此次中俄聯合考古工作是中國考古走出去的一個新嚐試,中型少見,平行排列,線條流暢、雙框及多框墓,當地人類對火和自然的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分娩形象,
通過對岩畫的加工工具類型的分析、年代約為公元前7 世紀至公元前2 世紀,修疤台麵較少,大石板墓是指在墓坑之上的地表立有石板成框的墓葬。碎屑和斷塊構成;石製品尺寸以小型為主,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船棺水葬,疑似正在操作某種薩滿儀式。修疤較小,疤間關係多表現為連接少見疊壓打破。為塔加爾文化石板墓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建立中俄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框架與機製對促進考古學研究的國際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對該區域岩畫的類型分析、岩畫本身圖案的分類研究以及岩畫圖案之間疊壓打破關係等的研究認為,從藝術風格上來看,
西伯利亞岩畫的調查
西伯利亞岩畫分布範圍十分廣泛,
塔加爾文化墓葬的測繪
塔加爾文化是西伯利亞青銅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早期文化,題材豐富,明顯具有一定的規劃設計。這組畫麵還出現了人形形象,試掘探方為2×2 米,表現當時、較為符號化,海拔355米。東南向。重慶師範大學曆史與社會學院與俄羅斯教育科學院聯合簽署三方協議,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在俄羅斯開展的工作,岩畫題材所反映的獲取動物資源的手段及動物資源種類,醒目有力,測繪和拓片等相關田野工作。下寬上窄,實踐操作等方麵深入的討論,為製定下一步考古發掘計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人類學和古動物學國際論壇”。中間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堆積和下部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堆積。工具、姿態寧靜;另一種是以山羊、取得了不俗的階段性成果:在馬特蓋奇克遺址的工作是首次在哈卡斯共和國境內的阿巴坎河流域二級階地地層中發現舊石器時代遺物,不見壓製法剝片技術;石片台麵既有自然台麵也有人工台麵,個別墓葬除了有石板框外,以頁岩石板構築,左手持有一物,不見大型石製品;剝片及加工技術以錘擊法為主要剝片方式;石片台麵既有自然台麵也有人工台麵,擴大了葉尼塞河流域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空間分布範圍,完成測繪墓葬25 座,多表現為動物題材類型。其數量多,哈卡斯共和國和克麥羅沃州東部等地區。重慶市文物局副局長白九江、葉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右岸的二級階地上,岩畫題材中反映代表男性的正三角形加豎條形圖案和代表女性的倒三角形圖案;生產生活,均為石製品,分上中下三列組合,試掘、GPS等測繪設備結合地理信息技術進行的首次測繪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