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朋友用這麽簡樸的數字就把一件麻煩事的事了斷得如此清明,我不勝佩服。那時候,我們就辨別想辦法自己去吃晚飯,誰也別等誰了。
他不單把空間形容得一覽無餘,接著他又開始講時間:“我們約六點半晤麵,但世界上的事很難講,有時地鐵停電的事也不是不會發生。年輕氣盛,兩個人也沒注釋什麽便輕易別離了。答案很悲傷,原來他們一個在圖書館裏麵等,一個在圖書館外麵等。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為了什麽理由,出於好奇,他們質問對方當年為何不赴約。”
我聽他認真陳述,對自己平日的粗心大意不勝慚愧。不然地鐵那麽大的範圍,一定跑錯,說明出口還不夠,每個大出口還分幾個小出口。總之,你先到你等會兒,我先到我等會兒。二十年後偶遇,早已是男婚女嫁。

那天,我們因為他清楚的敘述,所以在指定的時間見了麵吃了飯。但我事後回味不已的,仍是他那番“約會學”。想到有位朋友和我講了個故事,也不知是不是她自己的:一對年輕的男孩和女孩兒,相約在圖書館晤麵,不料到時候空等了許久,彼此竟沒見到。
有一次我經過香港,他請我吃飯,電話裏他形容出地鐵後的相看法點,講得清楚曉暢,有如軍事地圖。
世上的人,似乎無論是誰,都不必在約會中等他到45分鍾以上。
這種故事,碰到我這位正確而深諳約會法則的香港朋友就可以避免發生。寫文章做學問也就幹淨利落, 有位朋友,香港人,但如果等了45分鍾人還沒有出現,那便是發生不可抗拒的事兒了。令人羨慕。為人明快,
“隻約在地鐵是不行的,還得要說明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