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誰料,晃悠了3個月,最終卻隻找到一個民企業務員的活兒,收入很不穩定。有活力、”
類似的抱怨另有許多,人們發現,似乎越是高學曆的人越是難以找到好工作。如果我們做個調查,也許大多數人都這麽認為。事先的念頭是,博士畢業後薪水一定能高些,而且可以留高校,這樣的工作也比較穩定。湊合著幹了兩個月,我就辭職回家複習了。有熱情、在跟20多個名牌大學的博士‘拚命廝殺’後,我終於進了一家國企,但是得從最底層做起。
為什麽這些工作就不好?因為它的門檻低,人人都能做,於是高學曆的人就覺得它不好。這就涉及自我能力的評估。這就是對好工作的定義,當然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代價取向。
我有一個學生很有意思,他覺妥當大學老師很體麵,工作很穩定,在決定考研前向我詢問大學老師的工作狀況,好幫助他決定是持續讀研究生直到博士,依然做別的。大家都喜歡it精英,如果有人說自己是農民企業家,靠賣襪子的,縱然同樣是身家上億,在人們眼中“襪子大王”也不如搞軟件開發的。這也是一種很主要的性格特征。但我們的教育隻誇大了這份工作的榮耀,隱藏了其他更真實的部分。等我們談完以後,他說:“我不當大學老師了。營銷、有許多人之所以感到迷茫,是因為他們其實並沒弄清自己要什麽,大概弄清了,但在誘惑麵前又彷徨了。把腦袋埋在書本裏近20年,為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這個時候,讀書這種做法的終縱目的也許就是工作。文案、
轉頭再看一看一些人眼裏的好工作:高薪,穩定,不用吃太多的苦,工作情況舒服體麵。而與之相對的,有的人做事按部就班、這裏麵我特別想調強一點,那便是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各大學留校指標少不說,被經濟危機這麽一鬧,博士的薪水也直線下降。
“2007年順利考上博士,但是怎麽也沒想到,等到2009年畢業時,碰上的是博士就業高凶年。好工作不是讓你發揚到別人的水平,而是發揚出你自己的潛能。這是為什麽呢?
這裏首先有一個問題:什麽叫好工作?按照這個人的標準,顯而易見民企業務員算不得好工作。隨便翻看幾本雜誌打開幾個網頁,你看裏麵推崇的人是怎樣的?都是it精英、
“好工作”要跟自我代價取向相吻合
所謂代價取向,就是說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就我個人而言,我的目標就是當一個好老師,這個目標從來沒變過。 賈曉明,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谘詢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督導師。當然,這其中另有一個問題:好工作的“好”不光體現在薪水上,還關乎這份工作是否體麵。身價高。現實上,現在的中國正處於巨變時期,每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