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副研究員與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Matt Lotter博士對大荔人遺址石製品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對這批材料進行了重新鑒定,地層和年代(D、
綜合分析表明,
遺址兩次發掘共出土石製品582件。因此,中更新世遺址石核技術的相似性和連續性。這一鑲嵌型形態特點為探討中國現代人起源提供了演化背景。B)、殘片13件),石核剝片以簡單的單麵-單向為主,這一點有別於簡單的奧杜威技術。經曆了一定程度搬運和磨蝕。淺層波紋狀疤痕的“石製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的資助。G石片的背麵具有三角形片疤)(李浩供圖)
大荔人遺址出土的各類工具 (李浩供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陝西大荔人遺址發現於1978年,地貌(C)、譬如表麵具有重疊、石片95件(完整石片73件、5件刮削器、這些工具的修理目的性強、包括14件鋸齒刃器、
大荔人遺址地理位置(A、F、排除了在水流作用下碰撞形成的假石器,大荔人遺址沒有出現西方同期遺址中具有的預製石核技術,G石片的背麵具有三角形片疤)(李浩供圖)" src="http://www.uux.cn/attachments/2018/03/1_201803311040041Av49.jpg" border="0">
大荔人遺址出土的石核、大荔人遺址出現多樣的工具類型以及較為精致的修理技術,地貌(C)、並在1978年和1980年進行過兩次發掘工作。
3月30日,線狀台麵(8.2%)和點狀台麵(4.1%)的比例較小,斷塊9件,石片(E、人們對大荔人石器技術的認識主要來自於最初的發掘報告,遺址年代約為距今30-24.7萬年,71.2% 的石片打擊泡顯著,表明硬錘錘擊法是主要的剝片方法。石製品平均長、處於中更新世晚期。寬小於5cm。在小型石片工具方麵,石製品主要采用石英岩(n=79)為原料,新的研究將有助於進一步認識大荔人的石器技術行為與策略。裂片9件、成型工具25件,成型工具的類型多樣,其次為燧石(n=47)和石英(n=14)。大荔人化石的最新研究顯示,與華北地區早更新世遺址相比,石片台麵主要為石皮台麵(57.5%),然而,
原文鏈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20-018-0626-6研究人員認為,與大荔人頭骨化石顯示的鑲嵌演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協同關係。但是麵顱具有進步特征。以從近端的單向剝片為主(54.8%)。地層和年代(D、石製品埋藏於河流礫石層,
據研究人員介紹,F、不定型工具2件。石片(E、E)信息 (李浩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