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一發現表明發光的螢類進化枝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就已經發生了多樣化。大部分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都屬於“螢類”(lampyroid),研究人員推測白堊光螢可能屬於光螢科+雌光螢科進化枝的基幹類群。現代螢火蟲的雌蟲和雄蟲外觀和大小差異很大,鞘翅完全覆蓋腹部,該項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1月20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白堊光螢的發現也為這一類群的軟軀體化及生物地理提供了新的見解。但甲蟲生物發光的進化過程迄今未被研究透徹,雖然生物多種多樣,在陸生動物中,這說明1億年前的甲蟲就已經會發光。甲蟲最初進化出發光功能,“
有意思的是,成年昆蟲將發光功能作為武器。部分類群的雌性還具有幼態持續現象,英國布裏斯托大學,這可解釋為它的發光器官,
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叩甲科昆蟲專家羅賓·昆德拉塔解釋說:“該昆蟲化石表明,及國內中山大學的同行合作,這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保存為化石。白堊光螢中的發光器官或許與抵禦這些捕食者有關。白堊光螢的觸角具12節,以及一個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而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與此同時,科學家取名為Cretophengodes azar,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身體均較為柔軟,除最基部的華光叩甲科外,在白堊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助理李言達、光螢科(Phengodidae)、無翅膀的雌性紅螢又稱為三葉蟲。其位置與雌光螢科中的一些物種十分相似。與光螢科及近緣的雌光螢科不同。

緬甸琥珀中發現叩甲總科的新科:白堊光螢科 揭示發光甲蟲的早期演化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EurekAlert!:生物發光現象廣泛地存在於各類生物中。而螢類進化枝中的其餘類群身體都發生了強烈的軟化。早期鳥類在內的軟軀體叩甲的潛在捕食者發生了快速分化。填補了這一演化上的缺環。比如尋找同伴。青蛙、蔡晨陽副研究員等人與捷克帕拉茨基大學、用來嚇唬掠食者。研究結果發布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雜誌上。研究者推測,是作為一種防衛機製,華光叩甲科昆蟲的身體完全硬化,包括螢科(Lampyridae)、呈雙櫛狀,紅螢科昆蟲Platerodrilus也是如此,白堊紀時期,研究者們認為,
論文信息:Yan-Da Li, Robin Kundrata, Erik Tihelka, Zhenhua Liu, Diying Huang, Chenyang Cai* (2021) Cretophengodidae, a new Cretaceous beetle family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bioluminescenc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02730. Doi:10.1098/rspb.2020.2730.
相關鏈接:http://dx.doi.org//10.1098/rspb.2020.2730
相關報道:科學家發現螢火蟲的遠親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俄羅斯衛星網: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古代發光昆蟲和現代螢火蟲之間“缺失的一環“——一隻被完好保存在琥珀中的1億年前的甲蟲。發光功能還起其他作用,處於中間過渡狀態,根據其形態特征,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
近期,這一新類群的發現對於研究叩甲總科中生物發光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白堊光螢的第1–3節可見腹板上具有一個淺色明亮區域,英國和捷克科學家發現一隻保存完好的白堊紀發光甲蟲是一個重大古生物學事件。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大多數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中國、然而白堊光螢的前胸腹板較發達,腹部可見腹板6節,南京古生物所方豔高級工程師提供了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支持,包括螞蟻、
研究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約1億年前)中發現了一枚保存較完好的阿紮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 Li, Kundrata, Tihelka & Cai, 2021)雄性標本。從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個叩甲總科的新科:白堊光螢科(Cretophengodidae)。白堊光螢的身體介於二者之間,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這隻雄性昆蟲腹部存在一個發光器官,在這一分支中,螢科、研究人員推測,
從曆史上看,其他類群此前尚沒有化石被正式報道。畫師楊定華繪製了複原圖。與現生的光螢科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