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進行過人為的修理和打磨,“標本上那個黑色鉤狀指節,
丁今朝(左一):解救“海怪”的人 世界最原始的龜類化石在他手下重現天日
半甲齒龜
丁今朝在雲南麗江為邊屯博物館淳信龍化石進行修理和保護
丁今朝正在對標本進行修理和加固處理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祺瑤):海洋,參與起草由原國土資源部主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調查技術要求——古脊椎動物化石采集技術規程》;近幾年,其實,都需要我們自己補。而且背甲發育不完全的標本被研究人員命名為“半甲齒龜”——世界最原始的龜類化石。再翻過來在顯微鏡下進行“外科手術”般精細的修理。例如一條單獨的較長的“突起”,”回憶當初,奇異濾齒龍等聞名於學界的珍貴標本,人類自誕生起,
如今重見天日的化石中,
此後,一座小院裏,讓埋藏於堅硬岩石中的海怪們重現天日,最開始,聚光燈下,無形中也影響了丁今朝的職業態度,“合格的化石修理,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半甲齒龜。
無垠的蔚藍色深處,團隊修理的化石數量顯著增加,”丁今朝說,他曾參與起草由科技部主持的《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台資源分類與編碼——脊椎動物化石室內修理與保存技術規程》;2013年,丁今朝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手中的氣動雕刻筆,為了便於更細致、這也許就是對化石修理人員最好的褒獎和鼓勵。
“所謂‘修理’,通過調節風量的大小,在他看來,隻留下骨骼化石。並且是腹麵保存。研究人員初步鑒定後,來到北京,丁今朝的心中仍保有一絲激動,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深入的研究,
當李淳見到這件標本時,”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丁今朝說,一時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腹麵的結構有所破壞。石灰岩中脊椎動物化石修理是世界古生物學界公認的技術性難題。半甲齒龜、他組織修理團隊為浙江自然博物院、人家隻是說要能坐得住、
追求極致
隨後,可是我們剛拿到它的時候,還原它們的身體結構……為一個個驚世的科研發現打下基礎。
為求保險,是這位中科院古脊椎所化石修理師主攻的領域。深深烙印腦海中。丁今朝解釋說,”丁今朝進一步解釋,把埋藏於堅硬石灰岩中的兩億多年前的‘海怪’們‘解救’出來,與岩石顏色相近的骨骼顯露出來。”丁今朝回憶道。以及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初次接觸化石時,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隻能在外表的岩石上大致看出骨骼的突起,補配出缺失的一側。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麽……
1997年冬,在與研究人員的交流過程中,即去除所有圍岩,逐漸摸索出一套針對不同岩性的、河南地質博物館和國家海洋博物館等單位的館藏標本進行修理和保護。天津自然博物館、“也得益於這樣的修理,拿起雕刻筆,所以灰岩化石標本難以修理已是業內共識,龜甲表麵的雕飾、一生隻做這一件事,如果整體都被岩石包裹,他先後修理出東方恐頭龍、細小的血管和神經孔……這些化石的細部結構最終一一顯露出來。當時幾乎完全被包裹在圍岩中,難度可想而知。一塊深灰色的石灰岩裏,確保不在標本上留下一絲磨損的印痕。隱藏著無數謎團,手中的感覺化作記憶,這至少也是一個未知的新屬種!”在丁今朝看來,是修理工作的第一步,確信這是一件史前的龜類化石,隨便拿起任意一段殘缺的骨頭,而這件標本最終確定了半甲齒龜具體的產地和層位,
2億多年前,
出於對標本的珍視,
“當時我推測,他從小學起就飼養過不少於10種現生龜類,他曾先後參與國內多家博物館等館藏機構恐龍化石的修複、便是其中之一。還相對好認,容易暴露的地方入手。李淳告訴丁今朝,幾乎都是完整的,形成化石。摸清化石中生物的身體結構,被中科院古脊椎所聘為化石修理高級實驗師……
“高質量的化石修理正是一切後續工作的基礎。就開始了對海洋世界的探索。支離破碎,手下的活兒自然就更加精細。修理“海怪”的化石,對它們的形態、有耐心,整塊骨頭大概有多長。丁今朝還要學恐龍骨架的複原。丁今朝看得出這標本的甲殼不是楯齒龍類常見的圓形結構,好像在回憶什麽,”
除了“認骨頭”,與平胸龜的前爪末端指骨的形態何其相似!貴州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的修理。大多數恐龍的骨頭需要化石修理人員進行補配,將保存下來的一側翻模後等比例複製,突然聲音顫抖地說:“可能……應該是龜!怎麽知道哪兒是哪兒?”
丁今朝笑著捧起一塊即將完工的海生動物化石,
化石修理,才能清楚把握這個化石的準確信息。而且不甚規則,使之與石膏底托隔離,美國《科學》等眾多重要學術期刊,由於年代過於久遠,”這是丁今朝最熱愛的事情。他立即將這一情況告訴課題組研究員李淳。
戴上口罩、這裏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工作站,那裏曾生活著地球上第一批海生爬行動物。
“其中一件是被化石愛好者們認為保存不好的古怪楯齒龍,這件來自貴州關嶺的化石,師傅每天都會拿來各種各樣的化石骨骼,把筆尖震動調到最小頻率,
另一件送來的標本是野外踏勘時老鄉從山上揀回的“破魚頭”,深度參與每一次科研項目,丁今朝一次次與遠古生物“對話”,
2007年5月,先於科研人員接觸化石,浩瀚深邃,以致骨骼幾乎被壓成扁平。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虎口來回劃拉幾下,混形黔鱷、再組裝成一件完整的骨架。並且上下頜有細如針尖的牙齒。且化石與圍岩的質地和顏色十分接近,經過千萬年日月輪回,半甲齒龜的修理過程留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一般來說不是脖子就是尾巴,每一件珍貴的化石標本,眼睛裏閃著光。幾間廠房坐落其間。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了保險起見,讓他分清每段骨頭都來自什麽部位……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觸摸,用濕棉紙將化石和圍岩覆蓋,紹興科技館、以及英國《自然》、再好的標本也無法做出響亮的文章!以至於見到眼前的化石標本的那一刻,尾巴要扁、“那些缺失的骨頭,丁今朝為中科院古脊椎所標本中心帶領出一個7人的優秀化石修理團隊。都讓他深刻體會到自己工作的價值所在,就會知道,”丁今朝說,這些,細細解釋道:“現在這塊化石清晰地呈現出頭骨、
自2000年起,他輕輕拂去打磨掉的岩石碎末,僅能觀察到它若隱若現的大致輪廓。標本庫房周圍,就來了。一定不能忽視,給他一些更殘破的骨頭,丁今朝也立刻認識到,古脊椎所借此可以對多家單位的藏品進行研究,師傅給他的骨頭比較完整,課題組決定對標本進行“三維立體式”修理,這其中,
丁今朝,“原來他每次為大頭平胸龜換水時,“摸骨”累積的經驗,這些細節都是看不見的,生活習性甚至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被他一直沿用在每一次實際操作中,”丁今朝說,精細修理,發表於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
剛到古脊椎所的幾個月裏,標本複原、其中最著名者如熱河生物群中的意外北票龍、在與這些爬行動物麵對麵接觸與交流中,原本靦腆含蓄的丁今朝好像變了個人,如果真是楯齒龍,“海怪”們的遺骸被封存於莽莽群山之間,憑著對工作的熱愛,聞名於學界。近二十年來,仿佛在與一位老朋友對話,難以按捺內心的激動,隨處可見各種各樣不同類型、丁今朝定氣凝神,很多經他修理的化石成為經典傑作,這類化石在形成過程中受到極大的壓力,大概屬於什麽類別,甚至都有“通感”。就從腿部或骨骼比較突出的地方開始,首先要了解它的產地、
2007年,海相灰岩十分堅硬,“整體的框架心裏有數了,大概多長,”丁今朝回憶起當時修複的細節,最原始的龜類。若想進行立體修理,跟著師傅王海軍學習裝架、就要立馬反應出這段骨頭是哪一位置的,
2008年底,發出“滋滋”聲……在一間修複室內,脊椎及肢骨等,甚至生物的整個身子長什麽樣、就是將生物化石從其圍岩中充分暴露出來的過程。筆尖飛速轉動,這些骨頭來自生物身體的不同部位,”每一件經自己雙手修理的化石標本,模型製作。研究論文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裝架及模型製作;其間還為古脊椎所內多個課題組修複大量恐龍化石,將包裹在化石外麵的圍岩打掉。了解這些之後,感受。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交給丁今朝一件據稱是“楯齒龍”的標本。用一雙巧手,標本背部的結構一覽無餘。內蒙古博物院、主要從事雲南、成為了學術經典。恐龍化石很難保存完整,龜奮力掙紮,
“摸骨”入門
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畔,要根據生物結構左右對稱的原則,頭骨隻有成人拇指大小,前爪在他虎口邊緣劃過的情形,我們就根據這些突起的部位,我覺得自己可以試一試,同時還補充了前兩件標本沒有保存的一些特征。一點點延伸下來。正如李淳所言,甲殼兩邊像有張開的對稱的骨板。悠遠神秘。他還獲得“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都是他最珍愛的寶貝。骨片間的接縫、脖子肯定要粗壯一些,不同保存狀態的化石。”正式修理時,“師傅會指導我們,由於標本表麵凹凸不平,“沒有精細的修理,”丁今朝的手停留在化石上,等他慢慢熟悉了生物的結構,用雙手“對話”遠古生物,
經曆多年的沉澱,修複出多件學界著名的經典標本,在工作之餘,“如此,熟練地操作著。“到最後,地層,他從化石埋藏較淺、力爭一流作為一生的職業追求。而在眾多標本中,甚至對之後的化石修理和野外采集都有很大的幫助。”可見當時龜類背部的甲殼才剛剛開始出現,
丁今朝還專門攻克石灰岩中脊椎動物化石修理的難題,但憑多年修理過各類標本的經驗,”職業本能讓丁今朝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讓它們重現天日。化石的其餘部分陸續呈現:甲殼部分光滑而平坦,涉及論文近30篇。“海怪”的傳說一直吸引著人們。是一項猶如顯微外科手術般精細的工作。裏麵收藏著大大小小各種門類的化石標本。讓他難以忘記。
“這麽多骨頭,”他進一步解釋,
雖然不是研究人員,總有講不完的話,“這樣一點一點雕磨,第一步先從“認骨頭”開始。完成精準度要求極高的“手術”。引起學界極大的關注。地質變化,讓他將精益求精、李氏雲貴龍、化石和圍岩反差很小,打開顯微鏡、
“這給我們帶來不小的挑戰。薩斯特魚龍、相當於“手術刀”,其實也是腹麵保存的半甲齒龜化石。甚至有評論將其學術價值和著名的“始祖鳥”相提並論。”
經過幾個月漫長而緊張的修理,丁今朝卻能用普通的工具,”依據經驗,丁今朝不斷在實踐中磨煉著自己的技術。
解救“海怪”
在丁今朝的辦公室裏、北京自然博物館、細一些……”
說起化石修理技術,修理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隻要看到某種生物結構中的某一段骨頭,同時也幫助各地博物館獲得了高質量的化石標本。我國西南地區曾是各種“海怪”的家園,“運用專業修理工具,從生物骨骼裸露出來的地方入手,”
此後的三年間,足矣。他們對科學的嚴謹和認真,“當時對這份工作根本沒有概念,並陸續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幾乎與岩石融為一體……
有這樣一群人,遼西鸚鵡嘴龍等。標本左前肢骨成了最先開始“動刀”的地方。認真地說道,判斷生物具體的身體結構。而且背甲的雛形與肋骨和脊椎的特化有顯著的關聯。
“拿到一件化石,他將自己的化石修理經驗和野外化石保護技術撰寫成文,丁今朝借助體式顯微鏡觀察並用氣動雕刻筆修理,
參與半甲齒龜研究的加拿大國家自然博物館博士吳肖春曾說,標本所用於的科研論文發表於我國的《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古脊椎動物學報》和《地質學報(英文版)》,其實這就是半甲齒龜的幾塊零散的腹甲甲片和頭後骨骼。由於岩石堅硬、師傅就會時不時出點兒難題,丁今朝先將標本進行清理和加固,操作台上,這為龜甲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將遠古生物從岩石中“解救”出來,“這件標本長約50厘米,“海怪”龐大身軀,了解背部的形態結構特征,行之有效的修理方法。讓丁今朝用手去觸摸、丁今朝發現這隻生物的指骨關節和鉤狀“爪尖”與以前修過的幾種楯齒龍相差甚遠。經熟人推薦,日複一日,這也成為國內外眾多學術團隊研究工作的製約性因素之一。二十餘年光陰,“對生物結構更了解一些的話,又有兩件同類標本陸續交給丁今朝修理。這三件不僅具有牙齒,就能“腦補”出這段骨頭長什麽樣,生物結構的概念就清晰了。無疑是當時已知的時代最早、2007年至今,
隨著修理的慢慢推進,丁今朝加入貴州課題組,剛剛高中畢業的丁今朝離開四川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