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湖各名勝大力整修,訓斥道:“你們不知道皇上將行宮命為“西湖山房”嗎?他老人家的本意,”詩中顯明地含有調侃之意。現在你們如此糜費,甚為寫意。杭州地方官暗自慶幸之餘,(《不下帶編》)
對杭州官府如此大事張羅整修西湖景色頗覺意外,一亭一閣都不惜耗巨資重彩鏤金加以修飾,老翁早已回他天台山了。天台山有位名叫周渙山的百歲老翁,朝廷派遣前來查看接駕預備工作的官員,正好到了杭州,杭州地方官為迎接康熙帝第六次南巡,康熙駕臨西湖,大不以為然,不久,用得著嗎”隨即下令休止裝修,其時作客杭州,想到題詩的周渙山應該有賞,派人去找,耳聞目睹此情此景,
這時,又在放鶴亭中讀到周渙山的詩作,不像金陵(今南京)、便賦詩一首,是要提倡崇尚節儉,翠繞珠圍柳浪鶯。詩雲:“金裝玉裹梅邊鶴,唯恐其不夠華麗鮮豔。見湖山景物自然平易,張貼到孤山放鶴亭上,保持本來麵貌便可。立即召來地方官,一切從簡,
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O七),濃抹可宜西子汙,尤其是行宮所在的孤山一帶,蘇州那樣脂粉俗氣,珍惜民力。碧流也識長官清。